在生態研究、農業管理與環境修復領域,土壤氧氣含量是反映土壤狀態的關鍵指標。它直接影響根系活力、微生物活動與污染物降解速率。
土壤氧氣檢測儀作為感知地下生命的儀器,其測量精度依賴于科學、規范的操作流程。掌握正確使用方法,是獲取真實、可靠數據的前提。

第一步:設備檢查與校準
使用前,檢查土壤氧氣檢測儀外殼、顯示屏、按鍵是否完好。確認探頭保護帽已取下,電極窗口清潔無污損。電池電量充足(建議>80%)。長期未用后,必須進行校準:
零點校準:將探頭置于無氧環境(如氮氣袋)中,按提示完成;
空氣校準:在潔凈空氣中,待讀數穩定在20.9%左右(標準大氣氧含量),執行校準程序。校準后等待1-2分鐘,讓傳感器穩定。
第二步:測點選擇與準備
根據研究目的(如農田分區、污染場地網格化)布設測點。選擇代表性位置,避開石塊、樹根、動物洞穴及近期擾動區域。清除地表枯葉、雜草。若土壤過于干燥或板結,可預先澆少量水潤濕(避免積水),靜置30分鐘,使氣體重新平衡。
第三步:探頭插入與測量
手持儀器,將探頭垂直緩慢插入目標深度(通常10-30cm,根據需求調整)。插入時避免劇烈摩擦或擠壓土壤,防止改變局部孔隙結構。確保探頭前端的透氣膜埋入土中,且周圍土壤貼合緊密,無空隙或氣泡。部分型號需預熱1-5分鐘。
第四步:數據讀取與記錄
待顯示屏數值穩定(通常1-3分鐘),記錄氧氣濃度(%vol)、溫度(℃)及時間。部分智能機型可自動存儲多組數據。在同一測點可重復測量2-3次,取平均值以提高準確性。測量完畢,緩慢拔出探頭,用軟布或毛刷清除附著泥土。
第五步:清潔與存放
用濕潤棉布輕輕擦拭探頭表面,再用干布擦干。嚴禁用水沖洗或浸泡探頭,防止水分滲入損壞傳感器。將保護帽蓋回探頭。主機存放在干燥、陰涼處,避免高溫、強光直射。長期不用時取出電池。